凯时K66

醉猿故里话双沟

发布时间:2013-12-26

  “醉猿之乡日永,双沟酒镇春长”。197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专家李传夔在距我国名酒产地双沟古镇西的松林庄发现了一件至今在亚洲时代最早的中新世长臂猿化石,左侧上颌骨上仅保留3颗臼齿后被命名为“双沟醉猿”。

  1955年,中科院考古专家杨钟健等人记述了在治淮工程中于泗洪县双沟下草湾采集到的一些脊椎动物化石,并把含化石层取名“下草湾系”。“下草湾系”位于双沟镇东西两侧,包括下草湾、双沟东山头和天岗湖乡松林庄等。1980年,中科院考古专家李传夔、林一璞、吴文裕、邱铸鼎在松林庄砂礓石里发现一颗古猿牙齿,被命名为“江淮宽齿猿”。1983年中科院顾玉珉、林一璞在下草湾系的松林庄首次发现森林古猿化石。据统计,“下草湾系”地层中已发现双沟醉猿、江淮宽齿猿、森林古猿三种高等灵长类在内的65种古脊椎动物化石,其中鱼类6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6种,鸟类5种,哺乳类47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我国乃至东亚首次发现。西德考古博士F·施托西于二十世纪八十年到“下草湾系”考古时惊喜地说:“全世界有两个考古家乐园,一个是在中国西部冰山上的珠穆朗玛峰,另一个就是江苏省泗洪县”。
  1985年双沟镇在街北侧打井时,当井打到81米深时,发现了大量黑色木块,经鉴定,这些木块属原始森林遗址,距今约1000多万年。此井距下草湾8公里。据专家鉴定,早在1800万年前,双沟一带乃至泗洪地区就生活猿人,当时,这里树木丛生,野果累累,杂谷丰茂,气候炎热,沼泽连片。我们的祖先把吃剩下的野果和杂谷堆于洞穴,经淮水浸泡,霉变发酵,流出酸溜溜、甜丝丝的汁液,猿人纷纷尝之,竞一一醉倒。后因地壳变迁,猿人连同它们吃剩下的野果和杂谷沉入地下,若干年后的今天,这些古猿化石被考古家命名为“双沟醉猿”。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始,中科院考古专家多次到下草湾、松林庄实地考古,食宿在当时条件较好的双沟酒厂招待所。据李传夔介绍,“双沟醉猿”的学名用希腊文译是奥尼塞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丰饶和谷物之神,通常被奉为“酒神”。 “双沟醉猿”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
  1954年5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杨钟健教授在距双沟镇东南约8公里的下草湾引河东岸发现新人类骨化石,长15.27厘米,后经吴汝康、贾兰坡考古专家研究,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更新世的人类,命名为“下草湾人”,距今约四、五万年,这是江苏省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据考证,从哺乳动物进化到人类,应经历5个阶段:灵长类——人猿超科——中新世古猿——南方古猿——人类。而人类又分为3个阶段;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称为“猿人”,如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两颗原始人的牙齿化石,被考古专家命名为“元谋猿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称为“古人”。如山西襄汾县丁村发现的原始人化石被考古专家命名为“丁村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称为“新人”。如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发现的原始人化石被考古专家命名为“山顶洞人”。
  下草湾人股骨表面留有许多尾织孔,这是人类骨骼区别于动物骨骼的特征之一,另外下草湾人管壁较薄、髓腔较大,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十分相近,从这一性质推测,下草湾人是有较为进步的特征。专家推测,下草湾人是北京猿人的后代。考古专家说,世界上最早的灵长 类动物——娇齿兽,世界上最早的人猿超科动物——曙猿,以及“江淮宽齿猿”、“双沟醉猿”等都是泗洪县境内的双沟下草湾和松林庄等地被发现的,所以说,双沟下草湾人是现代中国人祖先之一。
  人类的进化过程,通常被划分为直立人、智人和现代人3个阶段。下草湾人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阶段,与现代人无多大差别了。据《泗洪县志》记载,在距下草湾约4公里的施马庄遗址,面积约1800平方米,地面散见红烧土,出土遗物有磨制长条形石锛、石刀、穿孔石斧、红砂陶釜、酒具残片等,其文化特征与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出土石器传统的技术风格是相一致的。这充分说明了下草湾人已具有发达的头脑和思维能力,有灵巧的双手,能制造不同用途的工具,具有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能力和数的概念。
  下草湾不仅地处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处,还又处在“九岗十八洼”中间地带,这里丘陵起伏,河流纵横,连绵的丘岗杂谷丰茂,曲径通幽的密林野果累累,无垠的原野青草葳蕤,潺潺溪水甘甜醉人,好一派亚热带景象的热土。下草湾人凭借这一优越的地理环境,过着捕鱼拾蚌、采摘野果、率先点燃篝火,饮着自酿美酒建起第一个古淮人家的生活。从1800万年前的“双沟醉猿”到5万年前的“下草湾人”一直贯穿着双沟酒文化的历史。
  古语说,“水为酒之血,曲为酒之骨”。大凡名酒无不与水土有关。中国名酒江苏双沟酒业位于淮河入洪泽湖交汇处的泗洪县双沟镇而得名。这里西面是瑶河,南面是淮河和二嘴湖滩涂,东面是漂河洼和烟波浩淼的洪泽湖以及一望无垠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保护区内生长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浮游动物35科63属91种,芦苇、芡实等植物120多种,如今,75万亩的洪泽湖湿地已成为净化水资源、旅游观光好去处。北面是生长大麦、小麦、高粱、玉米、豌豆等酿酒作物的连绵丘岗。据地质专家和考古专家介绍,双沟的地质情况比较特殊,这里普遍发育着一亿多年(侏罗纪)形成的上部为灰红色、灰绿色砂质泥岩,浅黄色、肉红色砂岩及灰白色钙质砂岩;下部为浅灰绿色含砂泥岩,深度为约90米。下草湾还发现大量的能杀黄曲霉素菌等凹凸棒土层,无论是砂砾层还是凹凸棒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无论地表水或地下水都得通过两岸的土层注入淮河。经过渗透滤出的清水泉,水质洁净,无菌无毒,香甜可口,为双沟酒家提供了酿造名酒的水质条件。双沟酒厂所用的地下水便是采自下草湾系的那层地下 水。南京大学地质专家系曾对双沟地区的水质进行过化验,认为双沟地区水属于优质矿泉水。2002年5月,中外百余名国际地球科学家云集醉猿故里,对双沟地区地形地貌及酿酒历史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科考,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科学家们利用天地生人综合研究的成果,进一步论述了双沟地区为:古生物进化的平台;孕育人类的胎盘;极具酿酒天然环境和自然酒起源的地方。“双沟”被科学家誉为中国酒的源头。
  双沟酒的历史,极为悠久。周代时,当地饮酒的风俗很普遍。徐偃王用酒奖励生育,就是证明。徐国和吴国结亲,吴王诸樊把美貌出众的女儿凤美许配给徐偃王之子为妻,徐偃王在为儿子大办喜宴时,特派人取双沟酒宴请文武群臣,大家饮后皆赞好酒,个个喝的酩酊大醉,徐偃王也喝的昏昏然,晚间醉卧在儿子洞房床上。此事立刻传遍徐国都城。那时,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双沟美酒扑鼻香,醉倒徐王入洞房”。汉代刘邦一匡天下,在宴功臣时,取双沟酒五十坛。那时,双沟酒就成为汉朝开国宫庭宴酒。东晋时,有个钦差大臣叫毕卓的,一日来到泗州视察,泗州官员奉以双沟美酒和当地螃蟹款待他,毕卓一时叹曰:“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螯,便足了一生矣。”从此,一左一右,一酒一蟹,一杯一螯,就被历代泗洪人认为是人生的一大福分,一种至高的生活享受。泗洪县是全国唯一一个既有名酒又有名蟹的县。目前,双沟酒和泗洪大闸蟹联袂唱响了泗洪县经济大戏。唐代曾有相当于今七个省的酿酒名师云集双沟,竞酿好酒,相互媲美,声誉远播大江南北。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受贬途经双沟,他的好友,泗州刺史章使君带双沟酒前去看望。苏东坡面对“冷砚”、“孤灯”、“美酒”,写下了“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时烛成花,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拏一笑哗”的佳句。明代诗人黄周星在淮河岸边的“太白酒楼”上狂饮一番,写下了一首题为《醉月》诗:“日出浮图腹,云收大泽魂;酒人迷自尽,诗客战黄昏;登台悲杜甫,赋塔忆岑参;零落一杯酒,苍茫万古心”。这首诗描写淮河岸边,双沟古镇的自然风光,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双沟古镇酿酒事业上的繁荣兴盛赞誉。1732年(清雍正10年),山西太谷县酿酒名师贺星垣得罪当地绅士外出逃生。当他来到淮河岸边双沟时,发现这里水甜土肥,加之盛产高粱、稻、麦、豆等谷物,便在此建起全德糟坊。那时,双沟镇上相继又出现了“广盛”、“涌源”等糟坊。当时,这里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瑶:“酒味冲天香千里,淮河行船喜洋洋;船到双沟靠了岸,上岸买酒成坛装”。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双沟酒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评为国际名酒第一,荣获金质奖章。1912年,中国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为嘉许在南洋劝业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的双沟大曲题写“双沟醴泉”4个大字,这是中山先生所有现存墨宝中唯一一幅表彰企业产品的书法作品。1943年,新四军军长陈毅在指挥江淮儿女抗日时,住宿全德槽坊,并用双沟大典款待苏皖边区抗日统一战线民主人士,赞扬双沟大曲“不愧天下第一流”。
  1951年,党和政府把“全德”、“广盛”、“涌源”3家槽坊合并,成立了双沟酒厂,该厂把千百年传统的酿造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为一体,酿出的双沟大典具有色清透明、香气浓郁、风味协调、入口绵甜、酒体纯厚、尾净余长等独有特点。
  愿江苏双沟酒业在苏酒集团的统一领导下,争上游,再上游,举世赞双沟!

 

COPYRIGHT (C) 2013 江苏凯时K66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苏酒集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85626385号-1 苏公网安备32130202081070号